网站首页 >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 决策 > 规划计划 > 工作规划

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8-02 16:27来源: 信息中心浏览量: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肥市公务员局,广德县、宿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二年四月十四日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统筹推进“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全省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金保工程建设以及“数字安徽”的部署要求,紧密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着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构建省、市、县主干网络系统,推广实施统一应用软件,稳步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数据库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覆盖城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搭建了省、市、县纵向主干业务专网,信息网络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和相关单位,省—市专网的联通率达到100%,市—县联通率达到90%,市—街道—社区联网覆盖率达到50%。联通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多层级、全方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宿州六个省辖市通过了国家级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建设评估验收。

(二)省市数据中心建设成效明显。省厅和15个地市建成了符合国家金保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的数据中心,配置了小型机、服务器、光纤存储以及相关的网络、安全设备,建立了覆盖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就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不同人群的基础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设备、网络、软件、数据的整合集中以及技术力量的统一管理,发挥了对各类业务经办系统、服务系统、监管系统、办公系统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统一软件推广实施进展顺利在部核心平台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我省统一应用软件版本,在各市推广实施应用。至2010年底,省厅及13个省辖市上线运行了社会保险核心平台统一软件,17个省辖市完成了劳动就业核心平台统一软件的安装实施,17个新农保试点县上线运行了部新农保统一软件,实现了就业失业“三证合一”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管理模式,部分省辖市将统一软件向县级经办机构延伸,实现了市、县业务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建成了全省统一的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共设立人工座席116个,年均服务量达30 万人次,为社会公众政策咨询和业务经办服务提供了方便。人事编制网、劳动保障网,以及机构整合后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多次获得政府部门的表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到2010年底,全省发行社会保障卡的省辖市达10个,发卡量达522万张。

(五)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建立,技术保障力量逐步加强,规章制度逐步完善。至2010年底,共有14个省辖市、6个县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省厅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年均轮次达3次以上,提高了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省厅积极支持各地金保工程建设,统一采购了小型机、存储、网络安全等核心设备,配置了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各地多方面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金保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是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时期。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内容,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科学发展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合芜蚌创新人才聚集工程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大力实施,长三角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机制逐步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要围绕全省区域发展大局,以重点区域合作项目需求为导向,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加强区域内外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信息的互通共享,构建联接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交换平台,为促进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空间更宽、领域更广、程度更深,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省战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各方面工作将全面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要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涵盖到更广泛的业务应用领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推进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精细化管理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相互衔接的日趋切,转变粗放型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迫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明确精细化管理职责,设计精细化管理环节,实现业务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和相互验证,加速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化融合、整合,协同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经办服务工作向精细化、规范化一体化变。

(四)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时期,随着《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将加快向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延伸。在信息化工作中要进一步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服务理念,创新经办服务手段,提升经办服务能力,更加注重“一站式”服务,更加注重公众参与意识,更加注重异地业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位、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当前,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信息安全体系还比较薄弱,容灾备份系统尚未建立,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各方面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核心设备和软件有待更新升级,应用软件滞后于业务需求,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拓展。三是金保工程建设和维护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渠道来源。四是管理协调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十二五”时期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布局、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之间以及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地为主的区域性建设向异地联网、信息互通转变,从以管理经办为主向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宏观决策等全部功能转变,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信息化的全覆盖,促进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1、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上联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形成支持“一卡通”的技术保障环境。

2、扩展信息化应用领域,实现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流程衔接;在部级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基础上,搭建我省异地业务交换与结算二级平台,实现对跨地区业务协作的有效支持。

3、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一地呼入、全省咨询”的电话咨询服务模式,并逐步接入到部公共电话咨询服务系统。

4、建立包括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评估在内的多层次宏观决策支持和基金监督模式,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

5、参加全国统一的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建设,形成分布合理的容灾备份格局,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量化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定量指标主要包括:

116个省辖市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的数据中心,具备对各项应用的支持能力。

2、省市县主干网络覆盖到全部县(市、区),城域网覆盖到全部社保经办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事人才服务机构,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联网率达到90%以上,基层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到90%的街道、社区、乡镇,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到所有市、县(市、区)。

3、完成省级容灾中心的建设工作,安全等级三级以上的应用系统普遍使用数字证书,业务人员使用数字证书的比例达到70%以上。

4、所有省辖市、县(市、区)实施应用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关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公务员、基金监管、通用考试考务系统等统一软件。

516个省辖市发放应用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4000万人,全面支撑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就医结算等跨地区业务。

6、养老等五项社保业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达到100%,基金财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达到80%以上,公共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备案数据入库率达到70%,考生信息入库率达到100%,考试资料入库率达到80%以上。

7、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全面启用,异地转移系统地市入网率达到100%,异地退管系统地市入网率达到100%,异地就医系统地市入网率达到80%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

1、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金保工程网络体系建设,在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将网络向下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等服务网点,横向联接到财政、税务、公安、民政、银行,以及考试考点、培训机构、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部门,形成覆盖全省、上下互联、左右互通的金保工程网络架构,为业务经办、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网络平台。明确办公内网、业务专网、互联网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合理安全隔离的同时,实现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2、逐步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扩建完善现有省、市两级数据中心机房,继续对省、市数据中心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划分和建设完善,按照“物理集中”的要求,整合各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对省市数据中心核心设备进行升级和更新,增强对实时业务开展的支持能力,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数据中心物理环境建设和机房安全体系建设,满足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以省级数据中心为节点,逐步建立上联到部级数据中心,下延到市级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交换机制。

3、积极推进基层平台信息化建设。以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为重点,配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及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进展,同步实施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在权限控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服务项目向基层延伸。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基层服务网点的应用,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服务,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4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应用标准,增强服务能力,利用网络通讯及网络应用平台,搭建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通过省、市、县三级网络将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向基层延伸,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现有视频会议系统,拓宽通信带宽,提高音视频质量,将视频会议应用延伸到县(区),建立各地研讨与交流经验的视频平台,完善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管理相关制度。

5、着力建立社会保险电子档案系统。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统一软件实施应用基础上,建设全省社会保险业务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基础档案信息数据库和业务信息数据库的无缝衔接。利用电子化手段,开展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借阅、统计、检索、利用、销毁等相关管理工作。参保职工在省内发生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其个人业务电子档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从原参保地随个人账户等基本信息一同转移到新参保地。预留通用接口,方便将来能够与相关业务系统整合。

(二)深入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1、大力推进社会保险统一软件应用。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应用,支持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经办工作,逐步扩展对城镇居民、事业单位、公务员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的支撑,实现与医院药店的实时联网结算,加快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业务数据共享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尽快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全省覆盖,研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应用衔接关系并逐步融合,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业务和基金财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业务、财务数据的关联和匹配。统一业务经办流程,将核心平台软件应用覆盖到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区县业务数据纳入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统一管理。

根据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工作进度,“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应用系统数据支撑市级统一、业务经办市级统一,政策流程市级统一。逐步推进省级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处理流程的统一,逐步推进全省社保经办机构网络节点、编码等信息管理的统一,逐步推进省级生产数据库、交换数据库及决策分析数据库的统一,逐步推进省级财务数据库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省级数据集中管理模式。适时推进省级集中系统的建设,通过多级网络支持各地办理日常业务。

2、建设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架构,建设完善通用业务统一、个性业务开放的人力资源业务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信息分析与发布等基础性工作。完成公务员数据库、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军转干部数据库、考生信息数据库、流动人才数据库和与之相关联的机构信息等人事对象数据库,以及政策法规数据库等人事人才动态数据库群建设。将已建、在建和将要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公务员管理系统、高级专家管理系统、军转干部安置管理系统、人事考试系统、事业单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统计与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化核心平台上,实现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协同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3、积极推动劳动关系领域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用工备案等劳动关系领域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各项劳动关系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按照两网化工作要求,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各级监察机构及监察网格的执法维权提供支持。建设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办案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继续推进劳动用工备案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展行政复议和应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公共就业人才系统相互融合,逐步建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4、逐步建设异地业务信息交换系统。建设统一的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将社保关系转移、异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和养老保险权益查询等跨地区业务纳入统一的支撑平台。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先行实现全省接入异地转移系统,完成转移信息交换服务,再行实现地区间的资金清算服务。加快推进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实现地区间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协作服务。加快研究异地就医结算相关信息标准和协作机制,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系统建设,先行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交换,再行探索长三角区域省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模式,实现地区间的资金清算服务。研究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查询系统信息采集、服务模式,适时加入全国集中的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查询系统,逐步向其他险种业务扩展。接入国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就业信息异地交流发布与管理平台,为跨地区就业提供信息支持。

5、推广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完成基金财务软件、财务交换库软件、基金报表软件、异地总线软件、认证软件包等部省统一软件的集成实施工作,搭建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平台,依托业务交换库、财务交换库和基金报表数据,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将金保工程业务专网联接到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和基金监督部门,保证联网基金监管应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完善财务交换库数据、基金报表电子数据的传输机制,提高数据质量,保障基金监管应用的监督效果。

6、健全完善联网数据监测和宏观决策分析系统。完善联网数据检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联网监测应用,逐步将劳动就业、新农保、居民医保、人事人才纳入联网数据监测范围。基于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技术,建设宏观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对政策制定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对业务异常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对组织机构内部进行监督考核,促进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科学的分析、决策、预测。

(三)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1、深入开展社会保障“一卡通”系统建设。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范围,扩大业务应用领域,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持卡人数达到 4000万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和管理要求,规范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应用,提高用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创造良好多样的用卡环境,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应用系统中统筹设计社会保障卡的使用方案。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应用领域,通过加载金融功能,实现对持卡缴费、持卡领取待遇等业务的支持。逐步开展社会保障卡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省级社会保障卡系统平台,在全省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并按全国统一部署逐步推动跨省应用工作。

2、大力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核心业务系统,统一服务界面,整合信息资源,将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政民交流、对外宣传、信息发布、网上办事等功能融合到统一的门户网站。加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的协作和联动,建立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有机关联,实现单点登陆和统一的权限管理。结合政务公开条例的要求,在保障业务系统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网上服务,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和灵活性。

3、着力提升12333电话咨询服务能力。加强电话咨询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服务标识、服务设施、服务用语、业务流程、法规库等标准规范,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的规范性。12333电话咨询服务内容从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向其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扩展,实现与12370咨询服务系统“同一后台、两个号码”的无缝关联。发挥12333电话咨询的信访等服务功能,逐步开展社会保障卡电话挂失业务,切实解决参保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完善12333电话咨询服务网站建设,拓展短信服务功能,畅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服务渠道

4、积极拓展基层社区平台服务范围。按照方便劳动者就近、就地享受服务的原则,通过向街道社区乡镇的联网,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和服务前移,制定统一服务规范,提供均等化服务,使街道、社区、乡镇服务站点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对外服务的“零距离”平台。探索基层社区信息平台与政府网站、电话咨询服务的相互联动,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定级测评和整改,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在统一的安全保护策略下具备抵御大规模较强恶意攻击的能力。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安全通报、应急响应和安全检查机制,构建信息安全通报、监测响应平台。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培训和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制度化和专业化的信息安全检查机制。

2、着力构筑电子认证应用安全支撑系统。设统一的电子认证体系,面向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发放使用数字证书。在部级电子认证根系统下,开展省级电子认证系统建设。大力推广电子认证系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应用,建立电子认证系统运维保障和服务流程体系,基本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业务人员证书的发放和应用工作。

3、统筹规划建设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合理规划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布局,开展省市金保工程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特别是省市重要实时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避免因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系统难以恢复的破坏,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服务的连续性。制定灾备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应急响应预案和灾难恢复预案并定期培训和演练。

4、努力建设完善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开展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综合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制定运行维护管理规范,明确职责分工和运行维护流程,将运行维护流程和运行维护人员角色等融入运行维护技术支撑平台利用一系列网络、系统监控工具,完善网络管理、业务管理、桌面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实现对信息系统自动巡警监控,保障业务数据的完整和业务系统的连续性。通过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规范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实现知识沉淀,缓解当前人手紧缺、规模较大、系统必须实时在线带来的压力。 

(五)整体推进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建设

1、统一规划二期建设项目。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级人社机构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省、市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以系统融合、业务一体、纵向延伸、横向联通、服务于民为建设目标,以标准规范统一、性能安全可靠、管理模式优化、体系结构开放为建设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实现业务管理现代化,业务流程规范化,业务办公自动化,公众服务多样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重心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有效融合,实现跨地区异地业务办理,为政府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宏观决策支持服务,面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2、逐步实现业务一体化管理。在金保工程一期统一软件实施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业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按照前台业务一站式服务、后台数据集中的管理目标对现行业务模式重新进行划分,采用统一界面入口办理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通过信息的有效共享,增强管理、监察与服务等后续业务的衔接,突出信息共享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深入调研、开发和调整,最终建立统一的人员和单位基本信息库,通过基础信息的共享和业务信息的交换,为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一体化管理提供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用,实现市级所有区县、街道、社区统一前台一站式服务。

3、着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应用向区县延伸。按照金保工程统一建设指导思想,打破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现有模式,将县区信息化工作纳入市级金保工程统一规划范围,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加快建设完善信息化应用县级平台。建立满足业务专网、办公内网、公共服务网等各类网络汇聚需求的县级中心机房,搭建向上连接地市,向下延伸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多级网络体系。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系统,重构业务模式,加强整合应用,实现统一系统规划、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格式,按照市级应用系统实施进度统一建设、分步实施。

4、积极建立部门间信息协作交换机制。统筹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共享逻辑区域和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对外信息共享数据库。稳步拓宽对外信息共享的业务范围,由省级统一制定数据交换接口和交换方式,继续推进与人民银行的征信信息交换,实现社会保障卡金融业务功能,逐步开展与财政、工商、公安、民政、卫生、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实现业务网络之间的横向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细化方案,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建立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金保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加快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加强对县级以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推进和指导,加强对乡镇、村基层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切实发挥基层服务平台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二)推进项目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应用为先”的原则,紧密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中心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工作进度,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完善项目立项、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跟踪评估制度,加强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引入项目监理制度,严格控制项目工程质量,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推进项目建设和管理,将项目立项、建设、监理、运行管理和验收审计等诸环节纳入规范化轨道。(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方案见附件)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明确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职责以及相互协作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制度。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并举,壮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队伍。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加强信息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精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加大资金投入。将人社系统各业务领域的系统整合、硬件升级、应用开发、网络建设、安全加固等各项建设任务,统一纳入到金保工程二期,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运行维护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进一步扩展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

(五)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宣传力度,注重舆论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提高社会各界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舆论氛围。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和机构的表彰宣传,积极开展工作交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和带头作用。

 


附件:

附件.rar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