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创新举措 高位推进
全力以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局势稳定

发布时间:2021-05-08 11:33信息来源:滁州市人社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稳就业工作部署,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抓主抓重,响鼓重锤,搭台唱戏,多方发力,创优环境,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局面。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435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1179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82%以内。滁州市就业创业工作连续五年在省考核中位居第一,日前全省就业工作现场会在滁州召开。

一、高位推进,织牢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高度重视就业促进工作,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着力在健全机制、完善政策、强化保障上解难题、求实效。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党政“一把手”多次听取汇报、部署调度,2021年以来,先后5次作出重要批示。分管市长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定具体工作。县市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督导调度。二是打好政策“补丁”。出台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政策措施,完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措施和激励政策,发布疫情期间人社工作指导意见“30条”和惠企便民举措“24条”。针对原有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结合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开展“人社政策回归工程”,印制宣传册8100份、发送宣传短信460万条,提高政策知晓率。三是落实政策保障。通过“免报直发”“政策找人”等举措,“零接触式”全程网办,实现享受政策“零跑腿”。2021以来,累计为重点群体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5399228万元,为17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5.1万元,为210名退役创业军人发放“裕农通”“军誉贷”800多万元,为544名农民工发放工伤补偿3242.35万元,为75433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8762.47万元。

二、广开门路,铸就平台就业“大舞台”。加大“四大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功能布局,贯通劳动力就业“大舞台”,搭建重点群体就业“直通车”一是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大学”,采用“项目贯穿+导师指导+技能培养”模式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引进专兼职创业导师12人,建立3000平米的创业孵化器场地,22家企业达成入孵合作;20206月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创翼”滁州选拔赛;为1020名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9个,在就业服务、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入驻企业153家,带动就业7200人。二是优化实习见习平台。审批大学生实习基地57家,吸纳5100余名大学生来滁实习。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273个,2020年来为1715名毕业生提供见习服务。三是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在滁州经开区、苏滁高新区分别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园,吸纳20家企业入园,2021年春节期间,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为企业招工2万余人。常态化开展“2+N”招聘127场,提供就业岗位12.37万个,签订劳动协议25941人。是优化用工服务平台。搭建“政府+企业+市场化”招工稳工模式,突出“留人、返岗、招工”三个环节,节前出台八项稳岗政策实现1.7万人留岗过“滁夕”;节后紧盯19.5万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宣传发动、入企观摩、多渠道招聘,帮助1.2万人“就在滁州”。为市内立讯精密等重点用工企业开通“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80余台次,送工4100余人。

三、多方发力,建立劳务对接“合作群”。增强企业、部门、区域“三方合作”,打造多领域合作群。一是创新企业合作。首创企业用工“周转池”制度,2018年起,在部分用工存在淡旺季的企业中尝试建立用工“周转池”,调剂用工余缺,给予转出企业300/人补贴。目前,在池企业80余家,错峰调剂5000余人次。该制度两次入选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经验做法被国家审计署和人社部通报表扬,并在全省人社部门推广。二是注重部门合作。增强与教体、民政、退役军人、农业农村等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设“企业班”4个;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为17.4万名农民工返岗复工提供一条龙服务;举办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天康集团代表安徽省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获得较好成绩。改造社保信息系统,在全省率先完成6751退役军人社保接续及权益记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抓内圈与拓外圈两手抓,打造互联互通协作链。在江苏太仓、丹阳建立滁州籍农民工服务站,年均为2万名在外农民工提供返乡创业就业、职业指导、劳动维权等服务;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期,签订“浦口-南谯公共创业就业联盟合作协议”,强化内圈合作。扩大与云南、甘肃、吉林等省外劳务合作基地协作范围,拓展外圈引人才。

四、创优环境,锻造就业帮扶“服务链”。不断创新举措,增强“四个服务”,优化就业环境。一是优化信息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双向沟通传输渠道和平台建设,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整治提升工程,规范劳动中介服务,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和匹配度。筹建“双线并行、四级贯通”的“就业超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支持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1+4”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将企业新录用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由800/人提高至1200/人;对组织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的企业,按职称等级分别给予1500-5000元补贴;2021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294个班次,培训各类群体人员15806人,发放各类培训补贴200.91万元。三是大力清欠薪资。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建成启用“农民工权益保障监管系统”,建立“1+3”清欠小组,2021年以来,接待处理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155起,涉及农民工2969人,清欠农民工工资3652.4925万元。四是全面维护权益。创新“社会力量”协办机制,破解“案多人少”难题,聘任14名专职律师、退休法官担任兼职仲裁员,办结171件,其中,80%以上通过调解办结,有效维护农民工权益。